鲁迅故里,位于绍兴市越城区,是鲁迅先生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,包括鲁迅祖居、鲁迅故居、百草园、三味书屋等鲁迅儿时的生活、求学之地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醉美四月天,烟雨蒙蒙中的江南古城鲁迅故里,早上七点钟,平时人声鼎沸的打卡点,此时空无一人。
鲁迅故居,也称为“周家新台门”,建于清嘉庆年间。1881年9月25日,鲁迅出生于此。在此生活至18岁去南京求学,后回故乡任教也居于此。绍兴人把具有一定规模、封闭独立的院落,称为“台门”。
1918年,周氏族人将整座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东邻朱姓。房子易主后,大部分遭改建,但位于新台门西側的鲁迅故居幸得保存。
现在的周家新台门,是2003年根据周氏亲友的回忆重建,坐北朝南共六进,八十余间房子,连后园“百草园”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。
德寿堂,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、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。
鲁迅祖父周福清(1838-1904),清同治十年(1871)进士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,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,后捐任内阁中书。鲁迅房族由布衣而入士大夫阶层,先后购置、建造周家老台门、新台门等,成为绍兴城内名门望族。
鲁迅“致萧军”一文中说:我的祖父是做官的,到父亲才穷下来,所以我其实是“破落户子弟”,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,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。
鲁迅卧室,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,鲁迅回绍兴任教,这是他当年的卧室。
厨房,鲁迅家厨房在新台门易主后亦得保存,鲁迅儿时的朋友章运水(1879-1936)最为要好,据说这是他俩初识并经常玩耍的地方。鲁迅在小说《故乡》里塑造了“闰土”的艺术形象。
百草园,周家的菜园,鲁迅幼时经常在此游戏玩耍。鲁迅先生在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一文中回忆: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,相传叫作百草园。……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,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……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葚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,就有无限趣味。
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
碧绿的菜畦,高大的皂荚树,短短的泥墙根。
紫红的桑葚(shèn)
光滑的石井栏,周家汲水浇菜地之井,鲁迅孩童时常从井栏上跳下来玩耍。
鲁迅先生在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一文中回忆: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,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,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,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……都无从知道。总而言之,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。
鲁迅笔下的风情园,环境幽雅,为古城保存最完整的花园式台门。
鲁迅祖居,也称为周家老台门,在鲁迅故居以东70米处,与三味书屋隔河相对。老台门坐北朝南,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。
中轴建筑前后四进,从南到北依次为台门斗(第一进)、大厅、香火堂和座楼,东、西设厢楼。青瓦粉黛、砖木结构,是目前绍兴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。
香火堂,祭祀祖宗的地方。
座楼,主要生活居住区。小堂前,位于座楼中间,周家平时会客的场所。
三味书屋,清代建筑,坐东朝西、北临小河,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,是当时绍兴城中最有名的书塾,鲁迅12-17岁就读于此。
鲁迅在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一文中回忆:出门向东,不上半里,走过一道石桥,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。
塾师寿怀鉴(1849-1930),鲁迅在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一文中,称赞他为“本城中极方正、质朴、博学的人”。
书屋正中为塾师桌椅,两侧为客席,窗前壁下为学生座位。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着“三味书屋”匾额,系清朝书法家梁同书所题。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,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,来代替向孔子行礼,然后才开始读书。
鲁迅在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一文中回忆: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,第三间是书房,中间挂着一块匾“三味书屋”,匾下面是一幅画,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。
鲁迅的座位,在书屋的东北角。在桌面右下角,鲁迅当年亲手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“早”字。鲁迅有一次迟到,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,于是就刻下了这个“早”字,用以自勉。
书屋后有小园,植有腊梅、桂花及天竹等,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。
鲁迅在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”一文中回忆: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,虽然小,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,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。
题小诗一首《绍兴鲁迅故里》:
三味书屋百草园,文章未必付流年。
课堂诵读何足道,故里依昔尽复原。